宜花東自由軟體計畫

Google 網上論壇
訂閱 宜花東自由軟體走廊台東區
電子郵件:
造訪此群組

台東區訊息

2007年12月5日 星期三

HW10 老師的釣竿在哪裡?

20年代末期,知識時代的觀念,對企業而言,改變管理思維,進行有效的知識散佈,是企業的生存之道,維持有效的競爭力,知識管理系統導入企業,e-learning模式產生。
當e-learning進入校園,產生的是什麼?
聽完Dr. Liu 的第二次訪談內容,思緒再回到台東縣國中小的現況:

1、各種不同的平台擁有不同的資源,龐大的資訊難以有效搜尋。(SCORM理念是口號嗎?還是本位主義作祟?)

2、基本問題解決了嗎?(下文轉載自91年6月10日聯合報)
當電視鏡頭掃過台北市小學生興高采烈地展示他們的電子書包,此情此景,若是屏東山地部落、澎湖望安、或蘭嶼的國小學生看了,會是什麼心情?
在資訊時代,資訊的豐寡和取得的速度決定了一個人的競爭優勢。然而,由於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,一個偏遠地區的孩子成為資訊貧者的機會就要遠大於都會區的孩子。當越來越多的教學情境透過新資訊科技傳遞和建構,在強調知識至上的時代,不僅社會上的不平等無從消弭,資訊富者與貧者之間的差距反而擴大,形成了數位落差。
透過電子書包,台北市的小朋友可以和老師進行互動式數位化學習,可以透過電腦隨時上網查詢資訊,甚至與陳總統對談,但偏遠地區的小朋友呢?
三萬五千元一個的電子書包,就和電子化政府的服務一樣,受惠的主要是都會地區、較高教育程度及較高收入的資訊富者。唯有政府致力縮減數位落差,才能補救資訊社會中的新貧富差距。能夠跨越數位落差,社會競爭機會的公平性才會增加。問題是,如果教育投資的城鄉失衡不能改善,偏遠地區的學校就和學童一樣,都是資訊窮人,怎能承擔起縮短數位落差的責任?
連台北市教育局都坦承,資訊科技設備成本高昂,是推動北市校園教學學習全面數據化的最大障礙。試問,那些連自主財源都不足以支應人事開銷的縣市,連每月數百元營養午餐費都交不出來的家庭,又有何能力跨過這道數位鴻溝?
當台北市小學生個人的迷你電腦螢幕出現「蘭嶼的小朋友回贈一條飛魚乾」的童言趣語時,連窄頻上網都嫌負擔沉重的蘭嶼小朋友,怎能奢望這種在教室內就能無線上網遨遊網路世界的樂趣?只有縮減城鄉間的資訊教育資源差距,讓電子書包能在台灣各個角落的小學同步普及,跨過這樣的數位落差,才能成就一個沒有資訊貧富差距的社會。

3、(傳播者+創造者)-遵守智慧財產權=?

答案我們都已經知道了,下一步呢?

2 則留言:

我心飛行 提到...

我覺得大家可能都有一個迷思,那就是硬體要最好的、最新的,軟體要用最新版的,如果不是那就好像會很落伍的感覺。就如主題所言--老師的釣竿在哪裡?
有人用最新最好最高級的釣竿來釣魚,也有人用一根小竹竿隨便綁條線也是在釣魚,那是否隨著時代的演變,不用碳纖維就彷彿釣不到魚而無法存活呢?Dr.Lui在訪談中也提到科技不是100%的可靠,而他們在意的不是軟硬體的提供,而是如何有效的透過適當的教學工具來傳達與吸收教學內容,以達到有效的教學目的才是我們的當務之吧!
至於數位落差,如果全世界突然都沒電了,那主宰又會是那些人呢?

Unknown 提到...

以國中小教師資訊素養的養成為例,為什麼會有迷思?
國中小沒有數位教材中心支援課程(教育部有這個計畫,各縣市也有)
(傳播者+創造者)-遵守智慧財產權=?
我們給學生的剩下什麼?
老師又學會怎樣的技術?